高血压是怎么回事?症状表现和日常控制方法全解析
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危害。简单来说,高血压就是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偏高的情况。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,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,对健康造成影响。
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很多人得了高血压却不知道,因为它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。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会出现头痛、头晕、耳鸣、心悸等症状。有些人还会感到胸闷、气短,特别是在后更为明显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症状并不特异,很容易被忽视,所以定期测量血压非常重要。
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?
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高血压: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;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;长期吸烟饮酒的人;饮食偏咸的人群;体型偏胖的人;长期精神紧张或压力大的人;以及缺乏运动的人。如果你属于这些人群,建议定期监测血压,做好预防工作。
高血压的诊断标准
医学上对高血压有明确的诊断标准:在安静状态下,不同日三次测量血压,收缩压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mmHg,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。血压数值分为正常、正常高值和高血压几个等级。值得注意的是,测量血压前要休息5-10分钟,避免剧烈运动、吸烟或饮用咖啡等影响血压的因素。
高血压的日常管理方法
控制高血压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。饮食上要减少钠盐摄入,多吃新鲜蔬果;适当运动,每周保持3-5次有氧运动;控制体重,腰围控制在男性85cm、女性80cm以内;戒烟限酒;充足睡眠;学会调节情绪,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,对控制血压非常重要。
高血压需要药物治疗吗?
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一般来说,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先尝试3-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,如果不佳再考虑用药。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则需要及早开始药物治疗。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有5大类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。需要注意的是,降压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,不能随意增减或停用。
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建议
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;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、土豆等;优质蛋白质摄入;选择植物油代替动物油;多吃全谷物、豆类等粗粮;适当吃一些深海鱼类。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,避免暴饮暴食,控制总热量摄入,这对控制体重也很重要。
高血压的常见误区
关于高血压存在不少误区:有人认为没症状就不需要治疗;有人觉得吃降压药会伤肾;还有人认为血压降下来就能停药。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。高血压需要长期规范管理,即使没症状也需要治疗。现代降压药对肾脏的影响很小,如果不规范用药反而会对器官造成更大损害。血压控制达标后仍需坚持用药,随意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。
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
定期测量血压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。建议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监测,每周测量2-3次。测量时要保持安静,记录测量时间和数值,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。对于刚开始治疗的患者,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测量。规范的血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高血压的并发症预防
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,如心肌梗死、脑卒中、肾功能损害等。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长期规范治疗。除了控制血压外,还要注意血糖、血脂等其他危险因素,定期进行体检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因素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