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科手术有哪些类型?这5种常见手术方式你需要了解
当骨头、关节或肌肉出现问题影响正常生活时,骨科手术可能成为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。与大家想象中不同,现代骨科手术已经发展出多种治疗方式。今天我们就来临床中常见的5种骨科手术类型,帮助有需要的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。
1. 骨折内固定手术:让断骨重新吻合
遭遇骨折时,单纯打石膏可能无法骨骼正确愈合。这时医生会通过手术植入钢板、钢钉或髓内钉,像"内部支架"一样固定骨折部位。目前多采用钛合金材料,术后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手术通常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。
2. 关节置换术:给磨损关节"换新"
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是普遍的两种。当关节软骨磨损导致持续疼痛时,医生会去除病变关节面,用人工关节替代。现在的人工关节寿命可达15-20年,术后患者能散步、骑车等基础。但需要提醒的是,术后要避免剧烈运动,以防假体松动。
3. 椎间盘切除术:解除神经
长期腰痛伴下肢放射痛,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的信号。当保守治疗无效时,医生会通过微创手术切除神经的椎间盘组织。现在多采用椎间孔镜技术,创口仅7毫米,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。
4. 脊柱矫形手术:重建人体"顶梁柱"
针对脊柱侧弯患者,医生会通过植入矫形钢钉和连接棒来矫正畸形。这类手术通常需要4-6小时,术后需要佩戴支具3-6个月。近年来出现的导航技术,让手术度提高到毫米级,大幅降低神经损伤风险。
5. 关节镜手术:钥匙孔里的精细操作
通过铅笔粗细的关节镜,医生能直接观察关节内部情况,同时完成半月板修复、韧带重建等操作。这种微创手术快,膝关节镜术后通常2周就能办公室工作。不过要注意,术后训练对功能关重要。
骨科手术前后的实用建议
术前建议做好三件事:控制慢性病指标、加强营养摄入、进行术前功能锻炼。术后期要特别注意:按时用药、循序渐进复健、定期复查。多数骨科手术后3个月是功能黄金期,这个阶段要遵医嘱进行科学锻炼。
随着医疗技术进步,现在很多骨科手术都能通过微创方式完成,创伤小、快。但任何手术都有适应症,是否需要手术、选择哪种术式,还是要由骨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决定。如果出现持续骨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,建议尽早就诊评估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