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到底是怎么回事?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和改善?
如果你发现自己弯腰捡东西越来越吃力,或者身高比年轻时矮了几厘米,甚轻轻摔一跤就骨折,很可能骨质疏松已经找上门了。这个被称为"沉默"的疾病,正在悄悄影响着我国近7000万中老年人的健康。
什么是骨质疏松症?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、骨组织微结构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简单来说,就是骨头变得像蜂窝一样多孔脆弱。正常情况下,骨组织就像银行的存款,30岁前是存钱期,30-35岁达到峰值,之后开始缓慢"取钱"。如果"取钱"速度过快,就会导致骨质疏松。
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患病,因为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。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:身高变矮3厘米以上、驼背加重、轻微碰撞就骨折、腰背长期酸痛等。
哪些人容易得骨质疏松?
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警惕: - 绝经后女性(雌激素水平下降直接影响骨量) - 60岁以上老年人 -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-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 - 长期吸烟、酗酒者 - 缺乏运动、晒太阳少的人 - 长期偏食或营养不良者
骨质疏松怕的三大危害
1. 骨折风险高 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、髋部和手腕。其中髋部骨折危险,20%的患者在一年内会因并发症。
2. 致残率高 脊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缩短、驼背,者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。
3. 生活质量下降 慢性疼痛、行动受限、心理压力等问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预防骨质疏松的三个关键时期
1. 青少年期(储备期) 这是骨量积累的关键阶段,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,多进行跳绳、跑步等负重运动。
2. 中年期(维持期) 35岁后每年会流失0.5%-1%的骨量。这个阶段要延缓骨量流失速度,坚持运动,戒烟限酒。
3. 老年期(防治期) 除了补充营养和运动,还要预防跌倒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。
防治骨质疏松的五个实用建议
1. 饮食补钙 每天300ml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,多吃深绿色蔬菜、豆制品、小鱼虾等含钙丰富的食物。
2. 适量运动 每周少进行3次30分钟以上的负重运动,如快走、跳舞、太极拳等。
3. 多晒太阳 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晒太阳15-30分钟,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。
4. 定期检查 女性绝经后、男性50岁后应定期做骨密度检查,了解骨骼健康状况。
5. 科学用药 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,常见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、雌激素等。
关于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
误区一: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 事实:年轻人如果长期缺乏运动、营养不良,也可能提前出现骨质疏松。
误区二: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 事实:单纯补钙有限,需要结合运动、维生素D等综合干预。
误区三:骨质疏松不用治疗 事实:不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5年内再次骨折风险高达50%。
骨质疏松虽然常见,但可防可控。关键是要早发现、早干预。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,特别是女性绝经后更要重视骨骼健康。记住,预防骨质疏松永远不嫌早,治疗骨质疏松永远不嫌晚。


